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竞争程度加剧,获胜难度加大,运动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因素异军突起成为制约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心理训练(mentaltraining)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与国外情况相比,我国开展运动员心理训练要晚一些,具体时间20世纪70年代ballbet贝博末、80年代初,而把心理训练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就更迟一些。目前,它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什么是心理训练呢?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地程;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理训练的最新文章表述中,则强调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和应用“心理技能”,使心理正常的人成为心理超常的人,并能在运动竞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水平,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传统的心理训练一词有被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一词取而代之的迹象。
现在,心理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学校教育、军事训练、医疗、文艺表演,以及人的工作及生活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心理训练的对象已拓展到青少年学生、演员、飞行员、医务人员和警察等许多人群。心理训练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提高运动成绩,而是能有上佳的表现,取得卓越的成就,提高生活的质量。可以预计,心理训练的方法或技能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当今竞技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体能和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因素转变为多元化因素,其中包括心理因素。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心理训练可以使人的心理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心理训练对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学生参中体育活动经常会受到情绪问题的因扰,不良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体育活动的效果。他们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是在体育考试、表演和比赛时的过度紧张,在学习某种动作技能时有恐惧、害怕心理,以及在体育活动中有消极的心境等。通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体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改善情绪的效益,经常运动是控制紧张、消除恐惧和调节心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体育“强意志”的作用。他特别指出:“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而久,皆意志之事”。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志品质薄弱常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他们克服体育活动中种种种困难,如恶劣天气、身体伤病和能力上的限制等主客观的不利条件,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身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增强他们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训练,能使他们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中改善他们体质状况的同时,培养出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他们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但如果把心理练习(这里指表象训练)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则更有助于练习者掌握和改进相应的动作技能。显然,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而且也需要适宜的心理练习。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进间、地点和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技能进行心理练习比一点也不进行心理练习的学习效果好;但只进行心理练习而重不进行身体练习,其效果又是最差。
一定负荷量的体育锻炼会引起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疲劳。过去,对于这种身心疲劳,一般是通过休息、睡眼和营养等手段来加以消除。现在,消除身心疲劳的手段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如医学、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手段。研究表明,心理训练(如放松训练等)不仅有利于恢复心理上的疲劳,而且也有助于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做5min的放松训练,其身心恢复情况几乎和1h的自然睡眠或传统的恢复手段相同。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之后,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加快消除他们的疲劳,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训练,而且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做什么事都要有原则,心理训练也不例外。心理训练的原则是建立在人们多年来心理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心理训练过程的规律性,这些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心理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在心理训练时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保证心理训练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提高心理训练质量,避免“走弯路”,并最终获得预期的心理训练良好效果。
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自觉自愿原则、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原则、持之以恒原则、结合体育活动实际原则和保健性原则等。
遵照自觉自愿原则,在心理训练前,首先要帮助青省年学生提高对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理训练的动机,以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参加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青少年学生的心态不仅对身体方面的练习有影响,而且对心理训练的影响更大,不容小视。在多年心理训练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积极心态者一般都会有较好的心理训练效果,而消极心态者不仅无效,反而有害。对于那些对心理训练持观望、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青少年学生,强迫或命令他们接受心理训练是不明智的。对于这部分人,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加强心理训练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变原有的观念,相信心理训练的作用,并使之在心理训练实践中见到实效。
遵照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训练时既要对全体青少年学生提出一般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每个人千差万别的心理特征,有区别地对每个学生提出要求。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常是以一个教学班或训练班为单位进行的。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大致相同,否则难以实施。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和训练所提出的心理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的一般要求,应当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但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发现学生间心理上的差异,并据此调整和改变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训练。在多年的心理训练实践中,人们发现每一种心理训练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例如,表象训练可能对于表象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效果不大,这就要考虑采用其他一些心理训练方法,另外,对于体育考试容易紧张的学生或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心理训练时应作不同的指导,对于前者,应加强放松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后者,则应加强心理动员和激发成就动机。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心理训练这个问题上,千篇一律、统一划齐的做法不可取,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应该在一般要求的这个前提下“对症下药”,要善于找出并使用特定的“钥匙”,打开每个学生心灵之“锁”。
心理训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才能见效,短时间几次练习是不能见效的,因而要遵循持之以恒的原则,有信心、耐心和恒心地长期不懈坚持下去,直到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里之所以把持之以恒作为心理训练的原则之一,主要不是因为在过去的心理训练实践中,有些人总是寄希望于短期的心理训练就产生明显甚至惊人的效果,有些人经过几次心理训练后,由于看不到效果或效果不那么明显,就失去信心,从此再也不练了;还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想起来或需要时就练一段时间,然后就放在一边,大大地影响了心理训练的效果。应当看到,在影响心理训练效果的众多因素中,能否持之以恒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遵照结合体育活动实际原则,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心理训练要与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结合起来,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实战的要求进行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管是学习动作技能,还是参加体育比赛,学习自我暗示、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和表象训练,一定要与有关动作的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跳高时进行的心理训练与在教投手榴弹时进行的心理训练,具体实施的方法不尽相同。
遵循保健性原则,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控,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心理训练应促进和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不应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在选择心理训练方法时,不能只看到它的积极效果,还要考虑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学生身体疲劳的情况下让他们进行长跑来锻炼意志的作法,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于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用还不十分广泛和深入,心理训练安全问题还不突出。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时才去重视它,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心理训练最基本的要求。
心理训练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和发展有赖于人们心理训练经验的积累,以及有待于我们对心理训练过程的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
心理训练中的行为主义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等)基础上的。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促使人的不适应行为减少或消失,并激发和强化人的适应性行为。行为主义的这些方法最初只是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学习等领域,后来被引入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中来,并在调节和控制运动员与学生紧张、焦虑反应上显示出积极的作用。
放松训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它主是借助语言暗示等手段使身体松弛,进而引起心理放松。现有研究发现,放松训练至少有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生理上的益处,调节兴奋水平,作为心理训练的基础的作用。
对于放松训练所起作用的机理,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它涉及到“语言暗示是如何使身体肌肉放松的”和“身体肌肉放松又是如何导致心理放松的”这样两个基本问题。目前在这方面有一些理论假设,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双向调节说。即认为,大脑与肌肉之间具有双向联系,信号不仅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往大脑;由于人类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受暗示性和念动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有关放松的语言暗示来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使之逐步放松;肌肉放松时,向大脑传递的神经冲动就会明显减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随之下降,心理上就感到放松。
放松训练的方式有:自我暗示、他人暗示、听放松录音磁带、节拍诱导以及生物反馈诱导等。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放松练方法有下面这些:
1.表象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想象放松情景来逐渐达到放松的目的。 例如,想象自己躺在海绵垫上或草坪上;想象自己在树林中或公园里散步;想象自己在温暖的阳光下躺在海边沙滩上或其他你能想象到的放松情景等。需要指出的是,想象出来的放松情景应该是自己曾经感受到放松的那些环境和地方。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去过海边,没有这方面的直接体验,他就很难通过想象躺在海边沙滩上那种舒适感受来放松身心。
在表象放松训练时,一般要求练习者躺在地上或床上,手臂放在身体两侧,腿不要交叉,闭上双眼;同时要求他们想一想感到非常放松和舒适的一些情景,让他们尽可能地将这些情景想象得生动、逼真,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不必拘泥于产生一种放松情景的表象,也可以经常变换一下。
2.渐进性放松训练 渐进性放松是美国学者雅各布森(E.Jacobson)在20世纪20-30年代精心设计出来的一种放松训练方法。在此之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又得到了不断修改和完善。这种方法要求主动地先收紧某一肌群,体会这种紧张,然后让它充分放松,并把这种紧张“排出”体外。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对比,使身心逐渐放松。与其他放松训练方法相比,渐进性放松训练略显繁琐,但可以通过对这一方面的实际尝试来了解放松的要领。例如,体验“用力握右拳5s”的紧张,然后放松10s,并体验这种紧张被全部赶走的松驰状态。
3.自生或自律训练 自生(或自律)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自我暗示语来降低或消除身心紧张反应,从而松弛身体的一种放松训练方法。它是德国医生舒尔茨(J.H.Schultz)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来的一种放松训练方法,有6种练习的特定暗示语:
进行自生训练或自律训练,可采用卧姿、坐姿或半躺式练习姿势,以全身放松、舒适为原则。在自生训练过程中,一边默念特定暗示语,一边要进行积极想象,并注意体会相应的四肢温暖和沉重等感受。自生训练的6种练习,可以一个一个地来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练习。最终大多数练习者可以达到只要重复默念12次这些暗示语,就能使自己进入舒适、愉快和宁静的“自然发生状态”。自生训练的最大优点是暗示语容易记,便于练习者自己随时随地进行练习。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雅各布森在指导病人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肌电监测病人肌电活动,并让病人从肌电活动水平上了解自己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可以帮助病人较快地进行肌肉放松。这可以说,是生物反馈训练的先驱性工作。60年代美国学者米勒(N.Miller)等人在动物身上形成了内脏活动的操作条件反射,即内脏活动的调节可以通过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随意控制。在这种研究的推动下,生物反馈训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曾一度风行美国。
什么是生物反馈?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它,米勒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新手学习投篮,开始总是或左、或右、或近、或远地偏离篮圈。他是怎样使球逐渐接近篮圈,并最后投中篮的呢?这是由于眼睛逐渐接近篮圈,接近或偶然投中蓝对新手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强化了他投篮的正确姿势和用力程度,于是使他投中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掌握了投篮的技巧。如果把一个新手的眼睛蒙住,那么由于得不到反馈信息,不知道球偏离篮圈的程度,不知道怎样调整投篮的姿势和力量才能接近篮圈,他就不可能学会投篮。
同样,由于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活动信号微弱,一般不易察觉(例如人们不知道现在自己的心率和血压是多少),这正像投篮蒙住双眼那样,得不到一点反馈信息。现代先进的医用电子仪器的问世,为人们及时了解内脏活动的变化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电子仪器通过放大人们身体内部微弱的生理电变化,如脑电、肌电和皮肤电等,使我们得以“看见”或“听到”机体这些内在活动的变化情况,并能同时通过人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对这些反馈信息加以改变进而可以学会随意控制自己的内脏活动。这和蒙眼人一旦去掉遮眼布便能较快学会投中篮的情形相似。在生物反馈实践中人们发现,要想学会随意控制这些内脏生理变化,并非短时间或几次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反馈训练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生物反馈训练开始被应用于竞技体育之中。利用它来帮助运动员掌握精细运动,调整运动节奏,纠正错误的运动姿势以及促进运动员肌肉损伤后的恢复等。除此之外,利用生物反馈与放松方法的结合来提高运动员对抗比赛紧张反应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些年来,现代生物反馈技术与放松训练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得到广泛应用和受到欢迎。将生物反馈应用于放松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通过视觉或听觉信息反馈,了解到自己在安静状态、程度不同的放松或紧张情况下内脏生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按照指导者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学会控制内脏的生理活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突出的优点是:能克服放松训练的盲目性,加速放松训练的进程,提高放松训练的效果。
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生物反馈仪、合格的指导者和适宜的训练场所。常用的生物反馈仪有:肌电生物反馈仪、皮电生物反馈仪、心率或血压生物反馈仪,以及皮温生物反馈仪等。近年来,脑电生物反馈仪在一定范围内也得以应用。目前先进的多指标的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较受欢迎。另外,指导者应熟练掌握生物反馈仪的使用方法和充分了解生物反馈训练的有关知识,最好有一些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这种训练通常是在安静舒适场所内进行。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放松训练法,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等实际情况从众多的放松训练方法中选择一种。第三,是要确定反馈方式(视觉或听觉)、部位(前额或前臂等)和反馈目标值等。
系统脱敏法是由南非学者沃尔普(J.wolpe)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最初,沃尔普以猫为实验对象,把一只猫置于实验笼中,每当食物出现,猫去取食物时,都对猫施加强烈的电击,最后让猫产生恐惧反应,不再进食。这只屡遭电击的饿猫在食物呈现时,同时处于“饥而欲食”和“惧而要退”这两种性质对立的反应之中。为了消除猫的恐惧反应,他采用了以下方法:首先在实验笼外给猫食物,这时猫虽然有些害怕再次遭到电击,但终因食物的驱使而前去取食,这说明取食的正常反应对恐惧电击的异常反应产生了抑制作用。多次这样的抑制训练后,最终会使猫能够回到实验笼中正常进食。沃尔普把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脱敏法”。后来,他把这种方法用于帮助人类治疗恐惧症和焦虑症,取得了成功。在应用研究中他发现,人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或恐惧状态是对抗的过程,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沃尔普认为,如果在有引起焦虑或恐惧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一种与之对立不相容的反应,如放松、和自信等,那么这种刺激与焦虑或恐惧反应之间的联系就会减弱。他称这一过程为交互抑制(也称相互抑制)。沃尔普的系统脱敏法就是建立在交互抑制理论基础之上的。
系统脱敏训练实际上是用一种放松训练的方式,按一定程序来消除或减弱人们焦虑、紧张或恐惧反应的心理训练方法。系统脱敏训练,主要是把肌肉的充分放松与练习者所描述的引起其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多次相结合,以身体的放松来抑制焦虑或恐惧。通常是让练习者先放松身体,然后去接近一个能引起微弱焦虑或恐惧情绪的刺激。由于这种放松所具有的抑制作用,使得练习者能够忍受体验到的这种焦虑的恐惧。练习多次后,这种微弱强度刺激就会“失去作用”,练习者也不再会因它的出现而感到焦虑或恐惧,即脱敏。紧接着,引入强一点的焦虑或恐惧情绪的刺激,重复上述过程,最终使练习者不再体验到焦虑或恐惧情绪反应或使这些不良情绪反应强度明显降低。近些年来,认知训练被引入到系统脱敏训练中来,即让练习者分辨那些不合理的引起焦虑或恐惧的观念,并用合理的自我解释去抑制这些观念,从而提高了系统脱敏训练的有效性。
系统脱敏训练是由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惧事件的等级层次和实际应用这3个部分组成的。沃尔普在系统脱敏训练中采用了雅各布森的渐进性放松训练方法。其他的一些放松训练方法也可使用,问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身体放松。系统脱敏训练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焦虑或恐惧事件的等级层次,通常要先找出让练习者感到焦虑或恐惧的许多事件,并要求他报告对每一事件感到焦虑或恐惧的程度,然后把这些事件按从弱到强的刺激强度排列出来。系统脱敏训练的实际应用,是指练习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照建立起来的焦虑或恐惧事件的等级层次中,列出的事件内容依次进行想象系统脱敏(SD-I)或现实系统脱敏(SD-R)。
所谓想象系统脱敏,是指让练习者在充分放松时,开始想象焦虑或恐惧事件等级层次中的第一事件(也就是引起焦虑或恐惧最弱的那个事件),要求练习者清晰地想象此事30s左右,然后停止想象,重复练习多次,直至练习者对这一事件不再感到焦虑或恐惧为止。紧接着再对下一个事件进行同样的想象系统脱敏训练,直至把焦虑或恐惧事件等级层次中所有事件全部想象脱敏一遍,使得练习者焦虑或恐惧反应最终被抑制或消除。
为了使学生脱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详尽地描述所有体验过的引起焦虑和害怕情绪的那些刺激和刺激情境,不但要找出引起极度紧张和焦虑的刺激,而且要找出引起轻微紧张、焦虑的刺激。然后,同学生一起细心地指定一个焦虑刺激等级表,等级表是按照引起焦虑的刺激强度排列的,引起学生焦虑的事件有一定主题,该主题下包括不同的刺激,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等级差一般为5,由弱刺激按0、5、11、20……100顺次排列。标度为0的刺激是最不能引起焦虑的刺激,列于等级表的最下端,标度为100的刺激是能引起最大焦虑的刺激,列于等级表的最上端,例如,一位害怕乘电梯的人的等级表见表10-1。
脱敏时从0级或最弱刺激主题开始,以后递增。方法是在完全放松情况下,想象一个刺激主题,如不引起焦虑反应,依次向上。
所谓现实系统脱敏,是指让练习者在引起焦虑或恐惧的系列现实情境中去逐渐适应,直到不再感到焦虑或恐惧。如果某个学生在公众场合讲话焦虑,可以先让他在家里单独一个人讲,过渡到在家里人面前讲,再让他在班里小组成员面前讲,最后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即一步一步地去适应这些从弱到强引起焦虑的现实情境,最终使他能够在众人在场的情况中自如地讲话。通常人们认为就实际效果而言,系统脱敏训练应主要采用现实系统脱敏,但是在过去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许多人则选用了想象系统脱敏,这主要是由于想象系统脱敏比现实系统脱敏操作起来容易得多。近年来,现实系统脱敏的使用明显增多。
心理训练的认知方法是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 (1)人的认知因素(如记忆、思维和想象等)与行为和情绪密切相关。(2)对这些认知因素的调整可能引起行为和情绪的变化。认知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状况和情绪状态的目的。心理训练的认知方法从一出现到现在,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取得较好效果。
表象训练是借助言语暗示唤起已有运动表象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也称想象训练、念动训练或心理演练等。这种方法不仅广泛应用于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而且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有所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外60年代有学者做过有关表象训练对篮球罚球练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想象练习加身体练习的效果优于仅仅只有身体练习的效果。
目前解释有关表象训练作用和机理的理论很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想象动作时会伴随着微弱的、但可以测量到的与实际动作相似的神经肌肉活动,而这种神经肌肉反应的多次激发可以完善和巩固动作的动力定型。
表象训练有很多形式,可以运用语言暗示、放录音引导和看录像等方法来进行表象训练。利用录象进行表象训练的方法如下:练习者先观看有关运动技术的录像,看完录像后,闭眼放松,然后把刚才看过的十分完好的动作形象在大脑中重新“过一遍”,这样反复多次进行较为有效。表象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正确的动作技能及其完成过程,但也可以是有助于身心放松的某些情景性的内容。